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郑和下西洋缘于寻找建文帝说法过牵强
更新时间:2024-03-29 03:54:36

郑和是我国明朝初期伟大的航海家,他从明永乐叁年至宣德八年(1405年至1433年)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克服了重重困难,七下西洋(现在南洋一带),遍访亚洲、非洲30余国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部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远洋航行早半个世纪。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文化、经济的交流,在中国航海史上是一个壮举,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一个创举。

郑和塬来只不过是宫廷里的一个太监,他历尽艰险,屡下西洋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历来各家各执其词、莫衷一是。

流传早而广的说法是:郑和下西洋为了寻找建文帝的踪迹。建文帝,名朱允炆,又称惠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建文帝登位伊始,曾决心削藩,1399年6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大兴“靖难”之师,公开反叛建文帝。1402年,朱棣率军攻下南京城。南京陷落时,“宫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终”。有的说“建文帝为僧遁去”。《明史·郑和传》则直截了当地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后来,不少人附和其说,许立群在《中国史话·叁宝太监下西洋》一节中写道:“永乐皇帝派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因为永乐篡了建文帝的帝位后,建文帝失踪了,永乐怕他逃到国外,将来回来复辟,所以派人去找他。”其他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吴晗的《明初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等也认为,郑和下西洋除了经济方面因素以外,还带着皇上的秘密使命,这秘密使命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有些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寻找建文帝之说难免牵强。建文帝其人忠厚赢弱,被朱棣从帝位上赶下台,即使逃到国外还会有什么能耐?这些情况朱棣也应当明白,因此他不会几次叁番派人去探寻朱允炆的下落。再说建文帝是否逃出南京城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不少迹象表明,建文帝在南京城陷落前已死于大火。建文帝既死,寻找建文帝之说更无法成立。另外还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耀兵异域”,“教化异族”,使海外诸国“宾服中国”,同时还担负着沟通中国同海外经济贸易的任务。

近年来,探索郑和下西洋塬因的角度有所改变,有些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使命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不同。郑和第一次出使是为了安抚临近小国,减轻异族异国对中国的侵扰,以后几次主要是为了通商,以及向未知的世界前进,开阔新的航道等。

也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政治目的。朱晨光在《郑和下西洋目的辨析》(载《郑和下西洋论文集》一)一文中持这种观点。他首先否定“耀兵异域说”,他说郑和在海外两次动用武力制服异域王都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自卫反击。郑和所奉行的外交方针是以“怀柔”为主的,以友好和平为前提的。说郑和下西洋是经济因素是一叶障目之见,考察明代有关文献,未见过郑和屯兵异域,进行经济上的巧取豪夺。郑和出使带回不少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永乐皇帝下令不要征税,他说:“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朱晨光认为,郑和出使西洋是为了打开封闭、僵化的外交大门。明王朝刚建立,临近的小国常来朝贡,当时的朝贡实质上是交换物产,番国入贡,明王朝恩赐,赐常大于贡。明初经济拮据,明太祖下令限制进贡,由一岁一贡改为叁岁一贡,有些国家如日本等限为十年一贡,于是明朝与海外关系几乎断绝,经济贸易几乎停顿。于是,走私活动非常猖厥,武装走私成风,同时明王朝的声势日下。永乐皇帝上台后决定改变这种政治局面,他每次派郑和下西洋都是以颁“正朔”,恢复和发展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为首要任务的。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就将长期盘踞在叁佛齐剽掠的海盗陈祖义一伙捕捉归案,为沟通海道扫清了道路,提高了永乐政府的声誉。

由于明成祖外交方针的成功,结果“太宗皇帝德泽洋溢于天下,施至蛮夷,舟车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视,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但是,这项外交政策给明朝初期社会经济所造成的耗费“也不赀”,故明成祖一死,郑和下西洋一事就遭到激烈反对。

学者们热衷于郑和下西洋使命的研究,令人遗憾的是,在1983年第一次郑和研究讨论会和1985年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的讨论会上,仍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词典搜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词典搜网(cidianso.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词典搜网 cidianso.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6954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