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黄帝内经——对生命科学的一座丰碑
更新时间:2024-03-29 06:53:46

《黄帝内经》全面、深刻地总结了人的整体层次的生命规律,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建立了以人的阴阳二气为整体性指标的模糊量科学,是世界上第一个人的整体层次的理论体系,是生命科学的一座丰碑,至今尚无匹敌。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生命科学巨著,但是《黄帝内经》却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黄帝内经》至今仍然指导着中医临床,这是人们承认的.然而人们却没有意识到《黄帝内经》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实际上,《黄帝内经》是较为突出的关于人体整体层次的理论体系.

一、“中医整体观”的内涵

中医有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因此,人们称中医为整体性医学.现在编撰的中医著作把整体观归纳为两点:

(1) 人体各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 人受环境影响.

如果整体观仅为这样两点,那么西医也是整体性医学.西医的生理学和病理学关于人体各部分之间关系讲得具体而又详细.西医的流行病学关于环境与人的关系讲得非常具体而又翔实.西医完全符合中医书籍所讲整体观的尺度.如果整体观仅仅为这样两点,那么中医、西医都是整体性医学,中医并无优势可言.

中医诞生于古代,中医的特点与古代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古代普遍的认识是,人是天地间阴阳二气所化生.《庄子》、《荀子》、《吕氏春秋》均持这样的生成论.人是天然生成的,因此在古代的意识里,人是一个“整个的”存在.这是古人临床实践的思想前提.古人临床首先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个的”人对待,而不是一上来就把病人“拆散”.因此,最初形成的诊断学不仅考察人体种种分散的体征,更为关注人所表现出浑然一体的性态.最初形成的生理学描绘出“整个的”人的生命图像.最初形成的病理学总结了“整个的”人的发病规律.一句话,一开始建立的医学是“整个的”人的医学,换言之,是关于人的整体层次的医学.当然,中医没有停留在整体层次医学而止步不前,陆续又发展了有关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医学.不过,人的整体性医学构成了中医的首要内容.随着时光的流逝,中医没有湮灭,也没有转轨,整体层次医学作为传统一直流传至今.这是中医的特点,也是中医的优势.西医的文化背景是分析科学,西医一上来就把人分解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西医忽略了人的整体层次.这是西医与中医的根本区别之一.

人是复杂系统,具有多重层次结构,整体层次是人体的最高层次.中医整体观首先承认人的整体层次的存在,承认整体层次有自身的生命规律.

二、整体性指标

中医整体层次医学包含在《黄帝内经》关于阴阳的论述中.

《黄帝内经》关于阴阳的论述呈现一种亦哲亦医的理论形态.其中包含关于人的阴阳二气的论述较为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形象描述,如阴阳二气在人体内升降出入;另一方面是模糊量描述,即阴阳的盛虚,盛就是多一些,虚就是少一些,都是模糊量概念.古人认为,人的阴阳二气无论是偏盛还是偏虚都不正常,人都处于病态;只有阴阳二气既不盛也不虚,二者相互平衡,人才健康.阴阳盛虚之说紧密结合临床.例如,中医诊断往往就是两个字“阴虚”,即病人的阴气不足;治疗手段是“滋阴”,补充病人的阴气,让病人不再阴虚,阴阳平衡,病就好了.

阴阳是中医的基本概念,也是深奥的概念.人的阴阳二气虽然较为具体,但也非常微妙.现在,我们对阴阳二气做一分析.西医临床诊断讲究病因、病位.病因就是致病的原因,病位就是疾病所在部位.例如,肺结核病,结核菌是病因,肺是病位.中医临床诊断病人为肝阴虚,即肝的阴气不足,病位是肝.中医诊断病人为阴虚,即病人的阴气不足,病位是“整个的”人,病位是人的整体层次.这样,我们引出结论1:人的阴阳二气是与整体层次联系在一起的.西医有许多生理指标,如血压、心率等等.西医的生理指标都是可测的,根据测到的数据判断该指标正常与否.例如,人的收缩压测得为120 mmHg,属于正常;收缩压为180,侧编高,收缩压为70,则偏低,均属于不正常.生理指标的临床意义在于医生根据生理指标的正常与否判断病人是健康,抑或处于病态.血压有高低,心率有快慢,而阴阳二气有盛虚.西医根据生理指标的高低做出诊断结论,中医根据阴阳之盛虚做出诊断结论.阴阳二气的临床作用与西医的生理指标相似.这样,我们引出结论2:阴阳二气具有生理指标作用.结论1加上结论2得出结论3:阴阳二气是人体整体层次指标,用以标志人体整体层次的性态.西医没有整体性指标;中医有整体性指标,阴阳二气是整体性指标.中医是整体性医学,必然会用相应的中医概念标志整体性态,这就是人的阴阳二气的本质意义.

三、整体性指标的可操作性

西医的指标都是可测的,阴阳二气看不见、摸不到,如何测量呢?回答是阴阳二气虽然不可测,但阴阳二气的盛虚是可以算出来的.阴阳二气是一个概念模型,可以计算.医生临床时运用望闻问切四诊考察病人的面色、脉、发热情况等许许多多体征和症状,了解病史,并结合三因(因时、因地、因人)对病人的阴阳二气的盛虚做出判断.判断是一种心算,是在医生头脑中进行的.从数学上讲,医生的心算是一次映射(mapping)计算,从许多临床指标(体征和症状)映射为阴阳两个指标,从而算出阴阳的盛虚.因此,阴阳不是空洞的理论,阴阳二气模型是可操作的.

四、独一无二的理论体系

人的阴阳二气模型丰富、深刻.古人建立这个模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探索、思索过程.古人考察人的整体层次各种复杂多变的生命现象,将之一点一滴地统一于阴阳二气模型之中.阴阳二气全面、系统地总结人的整体层次的生命规律.根据笔者的挖掘、整理,阴阳二气模型包括三个正常生命规律:节奏律、稳定律、演化律.四个病变规律:失衡律、衰减律、假象律、突变律(参考《阴阳五行——破译·诠释·激活》).阴阳二气模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形成于古代,大大超越了当时的时代.《黄帝内经》为人体建立了整体性指标,整体层次的各种生命现象有统一的指标:阴阳二气.中医以外为人体普遍建立生理指标是近代的事,始自西医.阴阳二气整体指标则早得多,称得起是医学指标的鼻祖.阴阳的盛虚是模糊量概念,《黄帝内经》可称之为模糊量科学.我们知道,变量数学是近代科学的重要成就,而模糊数学20世纪才诞生.古人赋于阴阳二气深刻的数学内涵,大大超前了当时的时代.

《黄帝内经》的阴阳二气模型是关于人的整体层次惟一的理论体系.当前,西医是主流医学,但西医没有整体层次理论.世界上还有一些非主流医学关注整体的人,但是这些医学的理论非常简陋,与《黄帝内经》之深邃无法相比.近代科学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一直走分析的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分析科学的背景下,生命科学沿着向下分解的道路发展,对整体层次关注不够,只对生物钟、稳态等某一方面的整体生命现象进行了研究,全面、系统地研究人的整体层次生命规律尚属空白.20世纪中叶系统科学崛起,主张从整体、关系角度考察系统.然而,用系统方法全面处理人的整体生命现象尚未列入议事日程.迄今为止就世界生命科学而言,《黄帝内经》是独一无二的关于人的整体层次的理论体系.

五、西方提出了问题,东方给出了答案。

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从西方的视角审视阴阳二气.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整体多于部分之和”,那么对于人,整体比部分之和多出了什么呢?谈到部分就涉及到结构.《黄帝内经》为人体结构描绘出一幅清晰的图画,较整体层次低一级的人体结构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五脏六腑各有自身的功用,经络是联络通道,气血津液是人体的流动之物.气血津液之中,《黄帝内经》关于气的论述最为具体.气分为宗气、营气、卫气.宗气位于胸中,推动呼吸.营气在经络中运行,输送营养,协调脏腑.卫气白昼行于体表,维持体温,控制毛孔开合,夜间在五脏间循环.按照亚里斯多德的逻辑,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均为人体的“部分”.人的阴阳二气不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列,不属于“部分”.在意料之中,《黄帝内经》对“部分”做的是加法.根据《黄帝内经》对五行的论述,五脏肝心脾肺肾是人体的核心,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心包络、五官、四肢、毛甲均属于五脏.五脏形成一个网络,服从五行生克法则.五脏网络无疑是部分之和.人的阴阳二气不参与五脏网络的运作,置身于五脏网络之外.按照亚里斯多德的逻辑,人的阴阳二气是比部分之和多出来的东西.《黄帝内经》正是用阴阳二气表征人的整体性态.古代中国人并不知道亚里斯多德的名言,中国人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做自己的事,事实上却回答了亚里斯多德的问题.

西方提出了问题,但是西方一直没有做出回答.西医一上来就把人分解了,西医做的是减法,西医不做加法,回答不了亚里斯多德的问题.生命科学是21世纪的热门学科,基因是生命科学的热门课题.基因是人体结构的最低层次,基因以下是原子,原子没有生命意义.原子组成了基因,生命就凸现了.因此,基因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也是一个有趣味的课题.基因结构繁复,种类繁多,因此基因又是一个复杂而又工作量浩大的课题.当前,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合作绘制人类基因图谱.在基因热潮中,亚里斯多德问题被冷落了.

六、结语

人是一个复杂系统,整体层次是人的最高层次,基因是人的最低层次.人的最高层次与最低层次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基因神奇地把无生命的原子组合为生命基元.整体层次表现了生命丰富多采的个性.建立基因完整的理论体系还需做大量的工作,而实际上2000年前《黄帝内经》已经建立了整体层次完整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是生命科学的一座丰碑。

词典搜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词典搜网(cidianso.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词典搜网 cidianso.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6954号-17